几年来参加公棚赛事,虽无显赫成绩,但阅尽公棚规则,也颇有些感触——
1、关于赛制。
规则:自公棚赛在神州大地诞生以来,一般公棚实行的都是预决赛制,即参赛鸽经历十几次5-200km短距离训放之后,首先进行赛距在300km左右的预赛,间隔7-10天进行赛距一般不超过500km的决赛。近两年来,个别公棚率先对预决赛的竞翔体制进行了改进,三关赛、五关赛陆续出现,但就多数而言,实行三关赛制的公棚比赛距离依次为200km、300km和500km,实行五关赛制的公棚比赛距离依次为150km、180km、240km、300km和500km。目前,不管是预决赛制、三关赛制还是五关赛制,比赛日期往往人为选择最适宜赛鸽飞行、最有可能出现高分速、高归巢率的晴好天气。
建议:一是实行真正的多关竞翔。目前的三关赛、五关赛无非是将以往预决赛赛制150-250km的短距离训放算作比赛,且决赛以外的各项比赛奖金、录取名次相对于500km级别的决赛奖金和录取名次是微不足道的,加之多数鸽友由于历史的原因,习惯于将300km以上级别的比赛才看作是真正的比赛,对300km以前的关赛关注程度远远不够……也就是说,当前多数公棚实行的三关赛、五关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关赛制。赛鸽是生命体,跟人类一样有思维、有情感、有体能周期,一战定乾坤的竞翔模式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多数赛鸽脱颖而出,也降低了参赛鸽友对自家种鸽育种能力判断的准确性,不利于通过行之有效的育种脱离欧洲赛鸽最高买府地位。如果能够进行数次300-500km级别比赛,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是打造不同特质的冠军鸽。各公棚早在竞翔规程发放之日就对比赛日期有了明文规定,但为了追求高分速和高归巢率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高额利润,原定的比赛日期天气稍微不好就单方面更改比赛日期,甚至一改再改,非等到认为最适宜赛鸽飞行的日期不可。这样做的后果是鸽友在选择参赛鸽时往往体现短平快的特征,甚至在选择种鸽时非速度型种鸽不屑一顾,长此以往,我们培养的赛鸽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天气稍有变化就会造成参赛鸽大面积丢失。如果公棚能够在不违反中鸽协关于竞翔规则中“有雨待停,有雾待晴”等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坚持按照竞翔规程中约定的比赛日期进行比赛,就一定能够打造出适合不同赛线、不同气候特征的冠军鸽来,这同时也是对参赛鸽、对参赛鸽主最大程度的公平、公正,有利于赛鸽育种工作的多样化开展。
实例:天津津福公棚延续了2007年300km、400km、500km三关赛的竞翔模式,增加了参赛鸽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是一个好的开端。美中不足是受到预决赛制根深蒂固的影响,前两关无论是录取名次还是奖金数额都无法与第三关媲美,难道刘翔的金牌和王军霞的金牌价值会有不同吗?另外,三关综合鸽王的产生条件过于苛刻,一羽参赛鸽面对三四千羽竞争对手,三关都进入前150名的机会实在不多。
2、关于收费。
规则:一直以来,多数公棚实行的都是“交鸽时即一次性收取全部费用”(以下简称“Ⅰ型收费方式”)的霸王条款,近两年来,随着公棚数量激增,公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收费方式逐渐改良为“交鸽时先收取饲养费,探视时再收取参赛费”(以下简称“Ⅱ型收费方式”)。今年,随着公棚之间竞争的白热化,又有个别公棚率先出台了“交鸽时先收取饲养费,最后一次训放结束后再收取参赛费”的收费方式(以下简称“Ⅲ型收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