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棚赛、短距离的地方赛日渐火热的今天,人们唯独把中国具有的超远程信鸽比赛,渐渐地从我们记忆中给冲淡了。
听鸽界的老前辈们说,那时候谁家没有几羽2000公里的赛绩鸽或归巢鸽,都不好意思说是养鸽的。那时的比赛没有多少奖金,大家玩得不亦乐乎,鸽子回来就是养鸽的成就。中国人把国外的鸽子通过杂交、回血、淘汰等多年的付出,终于培育了中国特有的超长距离的信鸽品系,也就是后来大家所称的国血了。
可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金钱的诱惑,多数的鸽友放弃了他们曾经最爱的超远程信鸽。客观原因是超远程信鸽成熟晚,一般都要两、三岁以上,才能达到放2000公里的条件。主观上就是这些鸽子能回来,奖金却是少得可怜,从经济上来说是太不划算的。哪有现在500、600公里的特比环赛、公棚赛,当年就见分晓的赛事来得痛快!
前两年,我听一些鸽界的前辈们聊起了过去超远程鸽比赛时的故事,让我渐渐对此有了兴趣。现在,我们当地已经多年不比超远程的赛事了,很多的前辈也纷纷淘汰了超远程鸽子,都在短距离快速鸽系里忙活!
由于我对此的兴趣越来越浓,觉得超远程鸽子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归巢率低就意味着成功,就是克服千难万苦才会有的结果,只有极少数的能达到。于是就有了引进远程鸽的想法,接着到处打听何处有超远程鸽。近处很难找到了,后来在上海,我了解到几位中国鸽界的老前辈那里有。他们都是古稀之年了,多年不比赛了。可让人欣慰的是他们还是养着为数不多的超远程鸽子,什么李鸟、吴淞等等超远程的鸽子。
通过朋友引荐,慕名而去。想尽办法前后从他们那里引进二十几羽,回来养着。经过调理、配对,出了一批小鸽子。看着那些深深的羽色、长长的身材,我总是幻想着它们能从2000公里之远的地方飞回来,苦于现在我们当地没有这样的赛事,得不到验证。
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们会有崭露头角的时候,就当现在是保住这一滴血脉吧!如今江苏还有少数地方在办超远程的赛事嘛,虽然归巢不理想,但这种精神可嘉!听说中鸽协也有意把超远程赛事搞起来!
让我们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保住超远程鸽的一滴血脉。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人们又会重新认识到这就是中国信鸽比赛独有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