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市小河区,位于贵阳中心城区的南面大约10公里处。它是好象就是贵阳市的一个“卫星城”,环境素雅,富有人情味。刘亦清先生原是上海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内迁来到贵阳,因为“喜欢贵阳的气候和风景”(刘老语),就在小河长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四十几年。
蓝天主人是个外地人,虽然也经常到贵阳,但是只对传统意义的市区(云岩区和南明区)那一部分比较熟悉,小河区过去根本就没有去过。因此当只身来到小河的时候,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刘亦清先生是个非常热情好客的人,不断给蓝天主人打电话指引方向:“顺那条路走到山顶就是。”“那山顶”其实是一个宁静的住宅小区,有幼儿圆和“活动中心”等,抬头一看,只见几十羽赛鸽在盘旋。蓝天主人一想,这群鸽子的飞行中心应该就是刘老的家。于是向那“飞行中心”走去,果然从一楼上传出了声音:“中间第二个单元,按门铃。”
刘亦清先生热情地迎接了作者,他爱人泡上一杯铁观音。刘老住房的面积不大,却专门用了一间小屋展示他获得的奖杯和证书,这足见刘亦清先生对赛鸽的热爱和对荣誉的珍视。他取得过许多优秀的赛鸽成绩,同时是一位出色的信鸽工作者,受到过国家级的表彰和奖励。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奖杯、奖牌和证书就可以说明这一切。现在他们两老口居住在这里,靠赛鸽安度晚年,生活十分幸福。蓝天主人问:“阿姨支持您赛鸽吗?”
“支持。我们结婚前我就养鸽子,不支持的话怎么可能生活在一起这么几十年?”
“那刘老赛鸽的历史就有几十年了?”
“当然,我在上海的时候就养鸽子,并在鸽会担任工作。”刘亦清先生轻描淡写地说道。几十年的积淀在他的眼里仿佛不值一提,这是多么开阔的胸襟啊!
“椐我所知,您一直在养西翁鸽,那么对这路鸽子您有什么评价?”
“很能吃苦耐劳是它最大的特点?”
“晚熟吗?”
“有一点。”
“刘老,您现在还参加比赛吗?”
“参加呀,只是因为年龄原因现在养功跟不上了,所以参加公棚赛多一些。”
“佩服!74岁了不仅在养鸽,而且在参赛,的确令人佩服。”
“请喝茶,不要只顾说话。”刘老的夫人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她坐在旁边听我们着我们的交谈。这时候刘老建议到楼顶看鸽子。
刘老的住房到楼顶没有正规的走道,他是用一活动的木制楼梯塔在天窗上钻上去的。以蓝天主人的年龄和体型都觉得十分不方便,可74岁身体较胖的刘老却上下自如。想来如果没有对赛鸽的那分挚爱,不会练就出这身“功夫”吧。刘亦清先生的鸽舍十分朴实,朴实得与他的名望不成正比。不过鸽舍居高临下,周边环境很好。鸽舍总面积很大,分成若干小鸽房,分养不同的鸽子。一共饲养种、赛鸽两百多羽,算一大户。
刘老说:“我每天让鸽子家飞两次,每次家飞时间都超过一个小时。”刘先生一定外训的时间不多,因此保证家飞的质量是高明的做法。
然后刘先生领着进入种鸽舍,把一羽羽优秀的种鸽递给蓝天主人过目,如数家珍地说起它们的血统、成绩和曾经发生的故事。先前西翁鸽为他取得不少好成绩,善于学习与借鉴的刘亦清先生在上世界九十年代末期一口气花二十多万引进一批新品种,这在当时绝对算一大手笔。现在刘老喜欢詹森和瓦特的鸽子,刘老不赞成现在这中关于“国血”和“外血”的划分方法,他说:“那些鸽子(所谓的国血)只不过是早期的引进鸽。”
兴致昂然的刘老似乎准备把那一百多羽种鸽都要抓来展示一番,蓝天主人不忍心看见这满头银发的老人劳累地在那里钻来钻去,就说:“刘老不要再抓了,鸽子会受惊吓的。”
刘老说:“那到外面去聊。”于是,我们坐在两把小椅子上摆鸽子,摆了很久、很久。有感于刘亦清先生对赛鸽的终生执着,得七言绝句一首:
人生七十古来稀,
种养训赛忙不停。
赛鸽依然在继续,
贵阳名家刘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