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联想到了养鸽子。当你还没养好眼睛的时候,当你还没有登堂入室的时候,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人家说龙骨高的好,你就按图索骥;人家说耻骨硬的好,你就去捕风捉影。那样的话你就像“邯郸学步”的燕国人只好趴在地上不会走路了。
看官会说,那你说该如何是好?难道洗手不养鸽子了不成?不着急,听我这就道来。“养眼”是个较专业的词,很多行业都有些讲究,只是方法不一样。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从一个非常亮的地方,到一个非常暗的地方,眼睛不能一下适应过来,尤其还要看清暗处的东西。养眼的办法就是先从红色过渡一下,这样你的眼睛就会很快适应暗处了,这个过渡的红色就是养眼过程,属生理机制范畴。
有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有人还说,给我一把钥匙……等等,那全是养眼的过程。警察抓小偷需要眼睛,老鹰抓小鸟也需要眼睛,老中医“望、闻、问、切”,别看他不紧不忙,老眼昏花地瞅上一眼,那就管用。四川峨嵋山下的占卜老者,外观无眼无珠,他心里的那个眼睛却异常明亮。戏言,那就是“泄露天机”相克相生而付出的代价。
养鸽人的眼睛那就不用说,当然属于心理机制问题,俗称学问。各人的心理条件不同,训练的方法也不同,国民经济体制尚且需要改革,人的心理机制还有什么不能调整的呢?
养眼心法如是说,看官仔细。首先,要选人品高尚(双向选择)、鸽艺精湛者为师。另外,这种人带学生肯定也多不了,多了自己就得开仓储了。如今,刁人多年少,多妩媚,多欺骗,谁还上赶着吃亏,只好以市场谈经济,以流行论价钱,少了亲情,少了真挚。但是,千万不可使小性子,投机取巧,甚至铤而走险,毁了前程。当年杨露禅学艺也不是一帆风顺,他那是何等的悟性,不也是照样拿着苕帚打扫亭院吗?你就别想一蹴而就。因为但凡是“术”,就有传教的成份,也就是书本文字怎么也看不明白,或者越看越糊涂,怎么说有个“名师指点”之说呢。有谁只看陈鑫的《太极拳图说》就成了大师?杨露禅偷拳,当然后来也因此入了门,经陈家把手传授终成大师。有人不服,自恃聪慧过人,完全以个人力量,天为父,地为母,浩瀚宇宙,混沌初开,从头潜心学起,或有弯路,但有学识支撑,总还要过去。如是一来二去,光阴荏苒,待他悟得一二时已是耄耋之年,晚了三秋。
练武有句话叫“低头弯腰传授不高”。这是说师傅传艺不好,也从侧面反映了师傅本身的造诣不中。话再说回来,中国也有养鸽大师,也有文化水平不高的,在此注意,养鸽大师不受文化限制。可以举例,一个、二个……。但是,那些著书立传者却鲜有大师。前面说瞎子卜卦“泄露天机”的代价,国人有中庸道长者,曰:无过无不及,不即不离;那么,有过有不及,亦即亦离。他只好传给自己后人,落得无牵无挂,既把东西传了下去不失所学,又没引狼入室糟践了学问。世道复杂。
第二个方法是看,我赞成有捷径之说,待我教徒的时候,一准废除象我一样从最最初期的看到什么就画象什么的认识标准,而是有目的完成第一步骤实验计划,这就是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确立观念”。“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这是市场经济的捷径。各行业流水线的引进,这是科技领域的捷径。我们这儿谈的捷径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概念有所不同,我们要求的捷径是横向技术引进,精神上的“拓荒牛”意识还是应该有的。
看鸽的“看”应该念作“读”,要把鸽子看成一本书来读,它有引言,有上、中、下、后记,有拓、拔,有眉批。你要知难而退可以做个经理,招募教练;你要做个完人吃尽个中甘苦而最后赢得成功,就请认命吧,清净从此绝荒,伴你一生的将是烦恼和辛酸。
先看获奖的鸽子,再看它的父母以及祖辈和他的平辈。获奖鸽子往往不如双亲来得完美,而完美又往往并不漂亮。在获奖鸽和平辈鸽的身上,应该读到的是双亲遗传的性能以及这棚鸽子今后的大概表现;在双亲的身上应读出冠军父母搭配的技巧,显、隐性遗传的概率,它们的优、缺点是否被显露了出来,还是被掩盖了下去;在祖辈身上应体现的血统问题是否可以得到印证。在频繁把握优秀鸽子的过程中逐渐将眼睛“养”起来,高屋建瓴说的是在高屋上面倒水,瓶里的水直往下流比喻从高而下,势不可挡。待你在长期养眼训练中有了心法,你就可以游刃于此道,如果你一味只在平庸堆里自喜如鱼,压注赌输赢你就不可能“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曾经有人说,你寄根羽毛给我(大概是主羽),我就可以断定这只鸽子是不是我的。敢于说这种话的人一定是位绝顶高手,他已经将自己的鸽子血统、特质、形态限定在了一个特定的范围里,而且非常稳定。他肯定懂得主羽和副羽的不同形态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作用,十根主、副羽形态各异,用功不同,在此就要问个为什么。我曾经在拙作《漫步腾格里》一文中,介绍过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角度为什么一定是14度(俗称百叶窗),大于、小于都有损于功能利率。那是通过了严密的科学考证得来的,虽然鸽子的羽条还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每根条的功用,但是人们已经通过了几百年的探索、感知、实验得出了基本规律。非常可惜,那位敢说看一根羽毛就能断定是否是自己的鸽子的人,是个外国人。
兜了一个圈儿还没说哪样是好,实际我的本意并不是评说好坏。可是,那种大平板、圆乎乎而且羽羽粘连(不是了百叶窗),你就是喂它世界上的补药也无济于事。
当然,即便是大师也有走眼的时候,如胡本的“年轻艺术家”82-6380170年轻时不漂亮,但碍着血统舍不得杀,出手没人要,最后竟成为享誉鸽界的“年轻艺术家”。克拉克“13号”也有同样的遭遇。戈马利·佛布鲁根“史西德”ד克林·爱沙克”拆对,以及再渡东洋迎驾“丝丝”的举动都说明大师级的人物也会走眼,但他们的走眼与我们的误杀有着天壤之别。
谁都会抓鸽子,或左手抓右手拉膀子,或是右手抓左手拉膀子,看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我曾问朋友你在看什么,整体各部位的标准又是什么,闻者语塞。如果将手感比喻成口感你会作何感想,可以说“众口难调”这句古训,会令你幡然醒悟。羽毛如绸缎,不是每个人对绸缎都有统一的感觉;骨骼硬扎,硬的程度又不能使每个鸽友统一了“度量衡”。所以,手感平台的建立,一定是在不同培养基中产生形成的。那么,每位鸽友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范围以及天资才能决定了他的眼界。荷兰赛鸽专栏作家艾迪·夏拉肯认为,无人能断定或保证一羽鸽的绝对好坏,即使强豪也不例外。你需要有好血统的鸽子,这再清楚不过了,但除此之外,你还需要好运气,这也是作出幼鸽越多越好的原因。他明显在告诉我们他是懂鸽子的,但没把话说过头,而是让你去用大量好血统的幼鸽参赛来验证事实。就是绝对的好坏谁也不敢轻下结论,因为他关系到个人的名誉问题。
在京城一位高手家中作客,看其观鸽有所感悟,他端鸽的手一定是水平位,拉膀子的三个指头也有讲究,中指托在桡骨跟部可以感觉到脉搏的部位,托至与肩平齐。然后以拇指和食指分上下轻捏,顺势轻轻抻展,在感觉鸽子膀子适合的程度下为止,绝不生拉硬拽。问之何也?曰看行程。何谓行程,在拉动膀子到停下的过程叫行程。目的何如,观察行程中主、副羽运行状态,从而确认主、副羽生成的形态和排列当否。
当然,对于鸽子的其他部位也同样有不同的观察方法。有的鸽子乍看还不错,尤其从照片上看漂亮,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但一上手毛病就出来了;如同有人局部看鼻子、眼睛都很美,就是不上相,更不能容忍的是哪都好,就是没丁点做派,错生了一副面相。还有可怕的是误人子弟,强说龙骨前高后矮怎样直插耻骨里是好、膀子一拉啪叽一声收回了,羽毛象缎子、肌肉象弹簧、骨架硬扎等等。一个观点从产生的最初感性到理性过程,也许要很长时间,也许不要很长时间,这要看你是否善于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
美术课上,画物体不但要看到物体的边缘,还要画出前后的立体感来。鉴鸽高手要求鸽子体形象一滴水珠。左右有圆形的两个膀子,下部有如船形的龙骨,如果背部不弓,何谈水滴。龙骨的形态有人在争议,大概是说形态如何如何是好。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航母的“龙骨”和快艇的“龙骨”有所不同。这位高手注意的是龙骨两端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龙骨的本身宽度和硬度。当然,他之前肯定有人也会有此认识,只是你能否表述清楚,能否愿意表述而不怕被人抓小辫子。这不啻是学习的好方法,也是养眼的好机会。
当然,也不是每个养鸽人通过训练都能把眼练出来,哪怕是你拜了一位“大师”,就如同从7岁上小学开始就学数学,却不能成为数学家一样,有的人甚至还不能上街打酱油,何故,各人基础条件不一样。灵感并不是来自每日不辞辛苦的劳作,灵感只有为数不多的为鸽子而生的人所有,那种人仿佛与鸽子有默契,他们可以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自己。“为伊消得人憔悴。”
骐骥虽优,不遇伯乐不致千里——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是说的骐骥虽跑得快,但如果不被伯乐发现就不会成为千里马;人的才能虽高,但如果不研究学问就不会成圣人。
在眼还未养好的前提下,有钱人当然可以通过公棚、国际拍卖会以钱代眼先期投入,可能会很快有所建树,但你也别忘了养不好眼睛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危险的。国内还没有人手拿金币,宣称这就是血统。可以这样说:你尽你所能地买下任何血统好、成绩优良的鸽子,不管它是来自哪儿的。而你如何判断什么样的鸽子值得你买,一般而言,成绩是一个考虑的因素,因为有着优秀的比赛成绩,代表鸽子的血统有着基本的品质。另外一项重要的因素是养鸽者的信誉,这甚至比成绩更重要,到头来你还是要通过眼睛来甄别,用眼睛来甄别鸽质,用眼睛来甄别人品。
什么是艺术大师,艺术大师就是能在平凡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什么是养鸽大师,那就是具有在大羽数比赛中独取冠军桂冠能力的人。
行动吧,最小程度的接触不好的鸽子,最大程度的占有好鸽子,你的成功必定在眼界提高后而做出的正确判断。回首灯火阑珊,豁然开朗。
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