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亦称“流火”。细菌性传染病。禽畜和人均会感染患病。丹毒杆菌在土壤中生存期最长,污染的鸽舍场地是传染的主要源。致病原因是病菌通过皮肤破伤侵入体内,发生感染。重症感染鸽1-6天死亡。症状:羽毛松乱,缩头,精神萎靡,呼吸困难,食欲丧失,皮肤和肌肉出血现象明显,体温升高。有的喉头粘膜充血或溃疡。有时下痢,粪便呈黄绿色及关节肿大。解剖可发现内脏广泛性出血。防治:应用猪丹毒氢氧化铝菌苗或弱毒疫苗进行免疫预防,青霉素治疗效果最佳,半杯水中放26万单位钊剂,每口分2—3次服完。也可注射肌肉,每日2次,每次10万单位。四环素、红霉素治疗效果良好,每日3次,每次125-250毫克。或用酒石酸泰乐菌素-“喉清宝”胶囊,每日1次,每次1粒,连服5天。
流火
即“丹毒”。
结核病
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体结核杆菌侵入鸽体内各种器官,出现各种内脏和部位的结核病症。感染鸽常为带菌者。结核菌较顽固,对一般消毒药县有相当强的抵抗力,浓度为50%-90%的酒精对结核菌的灭菌效果最好。致病原因,结核杆菌通常由排、穗物污染食物和水,通过口腔及粘液、消化道和皮肤创伤感染。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病鸽产蛋也会带菌,传染给孵出来的小鸽,病程较短,多半小鸽会因全身性结核病而死亡。一般感染鸽病程非常缓慢,不表现明显症状。口久发展,在成年鸽或老年鸽中显示症状:不活泼,疲乏无神,食欲减退,全身衰弱。皮肤结核可在翅翼或腿部关节处产生大批坚硬、黄色干酪样小结核或溃疡。内脏器官几乎都能找到结核斑点。目前无防治良药和有效疫苗。发现病鸽应立即扑杀、焚化。
传染性鼻炎
细菌性传染病。由嗜血杆菌引起鸽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冬春两季较多发生。这与气候变化、潮湿、寒冷及鸽舍过于拥挤、通风不良有关。特别是当维生素缺乏及蛋白质饲料不足时。症状:大多数病鸽表现为两侧眼结膜发炎,并有粘液性脓性分泌物。鼻腔流出浆液性鼻液,眼睑极度肿胀。整个头部极度污秽,似猫头鹰状。防治方法:立即隔离或淘汰病鸽。鸽舍要进行彻底消毒,最好采用农福或5%漂白粉溶液。鸽群防治可用链霉素溶于水中给鸽饮用,每升水内含20万单位,连用3天。病鸽内服四环素,每日2次,每次125毫克,连服3—5天。重症者同时注射庆大霉素,或其他抗菌素。
溃疡性肠炎
亦称“鹌鹑病”。细菌性传染病。禽类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特征是发病急,传染快,死亡率高。多发生于幼鸽,而青年鸽及成年鸽则较少发生。致病原因:饲料变质、鸽舍潮湿容易诱发本病。另外,苍蝇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病鸽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病原菌,污染了饮水、饲料,健康鸽吃后便引起感染。症状:急性死亡的病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鸽常发生腹泻,初时排出白色的水样稀粪,随着病情发展,病鸽身体蜷缩,眼半闭,粪便转为绿色或褐色,呈糊状,脚干枯,渴欲增加,日益消瘦,一般7-1O天左右死亡。防治方法:可用青霉素或链霉素溶于饮水中服用,其预防量为青霉素1万单位,或链霉素0.55万单位,治疗时加倍,连用7天。重症者每鸽肌注青霉素2—5万单位,一天2次,另口服四环素或敌菌净,每鸽服四环素125毫克,或敌菌净20毫克,一天2次.连服3—5天。
鹌鹑病
即“溃疡性肠炎”。
溃疡病
细菌性传染病。由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的表皮环损,属常发病。致病原因是鸽舍过分拥挤,潮湿或饲料和饮水受到污染。幼鸽发病率高。主要有喙溃疡和脐溃疡两种。前者主要为5—12日龄幼鸽,初发时咽喉上覆有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物。溃疡迅速蔓延,以致不能吞食,呼吸受阻,最后因饥饿和窒息而死。后者为7—12日龄幼鸽,脐部出现一大块疤样固体物。成年鸽在环境卫生不良时,偶尔发生咽喉溃疡。在喙角处出现一硬块,形成病灶。许多成年鸽是病啄的携带者,使孵出的幼鸽患病,或使鸽胚脐部有肿块。向脐腹腔内生长,挤压内脏。治疗方法是用碘甘油涂患处,每天2次。再服抗生素,如土霉素、四环素等,每天2次,每次幼鸽250毫克,成鸽500毫克。
鹅口疮
亦称“霉菌性口炎”、“念珠菌病”。霉菌性传染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致病原因是鸽舍潮湿,食物发霉,饲料不洁带有病原菌,或喂饲小麦比重过大,时间较长,发生麦角素中毒。初发时,口腔和咽喉内有灰白色斑点,继而溃疡、口烂,流出粘稠唾液,味酸臭。后期口角附近生有黄色坚硬异物,口腔和食道内的粘膜有灰白色假膜形成,逐渐蔓延至嗉囊、腺胃、肌胃,引起溃疡。发病过程缓慢,且易传染。病鸽精神萎靡,嗉囊胀大,不思饮食,拉水样粪便,羽毛蓬松,逐渐消瘦而死。治疗方法是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假膜,再用牙签剔除口腔和咽喉内的粘附物。然后用碘甘油涂抹患处,控制病情。严重病鸽可口服土霉素,每次服10万单位,每天2次。霉雨季节,饮水中加入1/2000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对预防有极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