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都是享誉世界的。字画、书法、雕刻、瓷器、茶、戏曲、建筑、园林、家具等等,样样让洋人难以望其项背。
以上大的艺术不说,就是吃和玩那也是登峰造极。饮食方面众所周知,不提也罢;咱说玩方面,像风筝、泥人、葫芦、核桃、蛐蛐、蝈蝈、观赏鸟、观赏鸽等,哪一个不是博大精深,要玩好了都不是简单的事。有人会批评国人“玩物丧志”,我看未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留给了我们什么?难道只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伟大的民族精神?只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历史规律告诉我们,越是国泰民安时期,我们的文化艺术越发达,汉、唐、宋、元、清都出现了文化艺术的高峰。我们能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是“封建残余”,他们是玩物丧志吗?我看我们不但不应该抵触它们,而且还应该继承发展它们,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中国的世界华人的“文化”。
就拿养鸽来说,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如据史料记载,汉代就有飞鸽传书。还有《鸽经》是我国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早的一部记载鸽子的专著,作者系清朝邹平(今山东省邹平县)的张万钟。全书共分六部分:论鸽、花色、飞放、翻跳、典故、赋诗,共1万余字,成书时间在1604年~1614年。现代赛鸽19世纪初起源于比利时,比我们的清代还晚300年呢。
但在清末,中国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100多年都处在动荡之中,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就自然陷入了低谷。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才焕发出生机,但接下来“左”的思潮和十年文革,使中国很多的文化艺术都遭受了灭顶之灾,信鸽也是如此。在19世纪30年代,上海的李梅龄、黄钟前辈等从国外引进长距离鸽系,进行培育,形成了中国的李种和黄种。吴淞的汪顺兴用日本军鸽培育出了汪种。后来又有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鸽友,引进西翁系和司达沙系,风靡一时。这些鸽系一起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长距离鸽系。
但后来文革开始了,养鸽被当成“封建四旧”批判,大部分人都无法养鸽了,但国外尤其欧洲却进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品系和宗师:詹森、戈马力、乔斯.托内、西佛托依等。他们几代人不但注重比赛,更注重育种,经过努力信鸽已经成为深厚民族文化,形成产业,成为国家产业支柱而享誉世界,例如:比利时、荷兰、德国,就连日本都后来居上。
我们先前大陆是什么情况呢?一提养鸽,先让人联想到的是“不物正业”、“玩物丧志”,大多数人都不屑一顾,甚至鄙视。我们在鸽市上也经常看见“长发纹身”的无业青年,整天无所事事。
其实养鸽本身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是文化,是艺术,是我们这些后生愧对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