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听着,我算是闹明白了一些,老哥许的观点是:多送鸽子,主要选一些适应不同天气的品种,总有适合比赛时天气的鸽子,数量多了,机会就多些。确实也是这个理,谁能预见比赛时是什么天呢?老哥刘的观点更极端一些:只送抗天气耐翔的鸽子,投资不大,希望也有。的确,每年他也没有空过手,虽然两人的观点大相径庭,结果还是殊途同归,比赛结果只有一个:非输即赢!当然指的是总体投入和回报。
争来争去,两人还是回到了正题:送公棚也好,打地方赛也好,没有好鸽子不行!什么是好鸽子?各人的观点又有差异,老哥许认为:稳定快速;老哥刘认为:快速稳定加抗天气。也没有多大的差异,千讲万讲,还是鸽子的品质问题,也就是鸽子的质量。光有质没有量,形不成群体优势,光有量没有质,只能是事倍功半,劳命伤财。
如今讲少而精,也是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实际上,多数养鸽人没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白白浪费在平庸的鸽子身上,也不妄谈血统和铭鸽,讲血统不唯血统,更讲究的是实战和效率。假如棚中只留优秀的赛绩鸽,将它的上下代和平辈血系串联起来,继续选留优秀的后代,慢慢地就会形成优势的群体。如果有两路不同血系的优势群体,经过几个轮回的隔代回交、筛选,不同血系的后代再互配,成功的概率更大些。
量变到质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长或短,量的大小因棚而异,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招。像我这样的小棚,起棚就是5对种鸽,赛鸽不超过40羽,赛后即清理,只留较为好的赛绩鸽,其余一律淘汰;再经过复放,把符合做种条件的选出来,刻意选出两路血系,按近亲远交的方法,作育赛鸽;再次选留优秀个体与另一路杂交出赛检验,循环往复。这样在提高鸽子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存棚数量,何乐而不为呢?
我看到身边有的鸽友,棚中鸽子多多,真正使用的寥寥,总体感觉:耗时、费力、杂乱。个个都好,总是舍不得,每羽都是重点,结果没有重点,今年这样配一下,明年那样配一下,讲起来有血统,其实没有形成系统化,还是杂交。
鸽子朝什么方面培育,要根据自己鸽子的特点,我把鸽子的意志力作为首选,主要源于我的第一羽获奖鸽,具备这样的特点,它作育的第一窝子女也很好地遗传了这一特质。先后配了快速和稳定性好的雌,看看秋天的发挥。总的说,选鸽有要求,标准不能降,见仁见智了。
老哥们的争论结合自己养鸽体会和几年的实践,认为养鸽也要有一条比较清晰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操作起来更有针对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总是骨感的,期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