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鸽子如何能从千里之外找到自己家园”这个话题的分析文章,看过不少。太阳之说、地磁之说等种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因本人孤陋寡闻,不知现今是否有权威对赛鸽的导航问题给予盖棺定论?如果事实真相能被大家掌握,我想,对赛鸽科学发展真是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其实,如果展开地说,自然界拥有“导航”系统的生物实在是太多了,候鸟的迁徙、鱼类的回游等等。小时侯还听过送人的猫狗从百十公里外找回老家的故事。比较神奇的还有小海龟能从出生地独自游往数千公里外的交配地,尽管是第一次。令人惊叹!这样看来,很多动物的身上都有一套完善的“导航系统”。这点,倒是我们人类自己显得有些“另类”。
最近,在《探索发现》看到一篇研究文章,使我产生了写下这篇小文的想法,与各位鸽友信息共享。这篇文章是德国奥尔登堡大学亨里克.莫里特森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对36只欧洲知更鸟在自然环境和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了定位研究,破解了候鸟的“导航”之谜及候鸟体内“生物指南针”的准确位置。研究人员将知更鸟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了手术,切断其中一组知更鸟鸟喙和大脑间神经,切断另一组的知更鸟脑中“N集群”光处理区域和眼球间的神经。通过实验,被切断鸟喙至大脑间三叉神经的知更鸟依然准确找到方向,但脑部“N集群”神经遭破坏的知更鸟无论在自然磁场还是实验人造磁场中都无法感知磁场。由此得出科学研究证实,欧洲知更鸟的眼睛能“看见”地球磁场,以此确定方位,在迁徙中为自己导航。
莫里特森还解释道,候鸟眼球中的特殊蛋白质“隐花色素”也许是这种光依赖性磁场传感的介质。光线刺激使这种蛋白质产生一对自由基,自由基所携带电子的特殊性能也许能感知地球磁场。
“切断三叉神经后没有信息能从鸟喙上送达大脑,但鸟儿们依然定位准确”莫里特森说:“这说明鸟喙细胞在定位中并不发挥决定性作用。”他认为,鸟喙细胞可能在磁场感知中起到其他作用,比如感知磁场强度沿南北地轴的细微变化。
通过以上三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比较权威地解释赛鸽的“导航”之谜,尽管实验结果是泛指候鸟。但应该并不出乎我们的思维意料之中。为什么这么说?我记得很早(九十年代初)我们的养鸽前辈就在文章中指出过地磁力和阳光结合的“导航”推论,只不过理论依据没有如此详细而已。而且,当时我们的前辈鸽友也曾对鸽眼做过冰冻切片分析,发现鸽眼的细胞成分仅是感光细胞,颇为失望。现在看来,与真相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实为可惜。这样看来,前辈们对鸽眼的深刻研究似乎也不无道理。
其实地磁力与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息息相关,只不过人类对此的感觉有些退化,弄得我们对其它动物对地磁力地感知看得云里雾里。比如地震,很多动物似乎都很先知,像有超能力一样,而我们却只能去感谢张衡先生。虽说退化,但我们的身体与地磁力的关系却很清晰,比如您家的床摆放的位置是东西走向,而你的睡眠恰巧也不太好,您就可以试下将床改成南北走向。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那么我们知道了答案,赛鸽通过鸽眼对光线刺激而能感知磁场确定方位究竟对我们的赛鸽发展有哪些帮助呢?这个问题问得好!理论终究要指导实践的。其实这个问题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实在难有标准答案。而且实话实说,以本人的学历和水平,也实难圆满地给出个标准答案,在这里就肤浅地提出几点思考,盼师长同好给予指正。
我们是否能根据这个理论,可以更加合理地制定赛线和规则?看过《赛鸽天地》几篇关于探讨鸽舍远近的优劣问题,很有感触。私下及网上与鸽友交流咨询,发现赛鸽的实际回归路线似乎都在绕着大圈,飞北线从南面回归,西南面的从东面回归。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而且鸽子在回归的路线基本都绕开城市走。按说大部分的鸽子都在城市里生活,城市的鹰隼应该也比郊外的要温顺得多,为何要绕道求远而行?这是否跟城市的高楼大厦影响到地磁场有关呢?赛鸽发展到今天,赛鸽的“导航”系统在我们的“教养”下是进步还是退化了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倾向后者。因为我每年观察我岳母家门前的燕子回归的都很及时。海龟的回游和候鸟们的迁徙也没听说出现过改变,但我们每年在五百公里内丢失鸽子的数量似乎在提醒我们应该换种会飞行的动物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思考的确实很多。
最后,我在这里留个祝愿,愿赛鸽的“导航”信息能为我们心爱的赛鸽指引一条光明的归家之路,让鸽友们尽情地享受这项运动。好了,笔者的这块“砖”就抛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