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查查“皇历”
查查“皇历”的数据是,10月9日,是秋季开始后(立秋)的第4个节气“寒露”过后的第2天,秋季开始,已经有两个月了。也是国庆节长假之后,接近公历10月上旬的结束。有点儿年纪与经历的北方鸽友可以回忆对比,数十年来,全球大气变暖的趋势,十分明显。原来国庆节大游行的集合地点,参加游行的人员都穿着厚厚的毛衣,嘴里哈着长长的白气,冻得拿不出手。国庆夜晚举家出来看焰火,穿大衣的观众比比皆是。还是这个地点,这个纬度的城市,如今在十月中旬,准备结婚的新郎新娘,徜徉在海滨山林公园里,穿着婚纱衬衣,在温暖的阳光下淡定拍摄婚纱照,丝毫不感到有一丝寒意。谁人意识到秋天已经来了而且度过了4个秋季的节气了?距离“立冬”节气,也不过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
农民的感受也很真切,原来秋收大忙的主要内容,是玉米、花生等大秋作物成熟抢收后,抢种小麦,如今天气冷得晚,大秋作物生长期长,收获之后从容种麦不紧不慢,种早了,天气暖和,积温时间长了,小麦提前发棵拔节冻死,就毁了一季庄稼。当然,这个与作物收割与播种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农业对付大气变暖现象,有数十年了,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二、伺时而动
但是,中国赛鸽竞翔界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大气温度的总体变化,与节气对应之间的相应变化,没有将这个自然数据,代入秋季竞翔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过程中来。不过,中国境内各地赛鸽秋季训练、竞翔活动,绝不是没有变化,而是几乎全面变动了。按照前边分析的气候变化数据,鸽界应当将秋季的训翔计划适当后延。鸽会、俱乐部、公棚主持方若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正常的表现应当是训赛时间与往年或之前几年保持不变,耐人寻味的情况是:局面有变,不但有变,还大面积有变,不是科学地适当后延,也不是麻木不仁的原时不动,而是几乎全部提前了!这是个有悖自然条件的反向举动,必然要承受自然因素的冲击和惩罚,也是今年秋季爆发大面积失鸽现象的宏观总根源。
不过,赛鸽与鸟类秋季大换羽的启动信号机制,不是因为气温的变化。中国鸽谚曰:七零八落九齐十美,说明在阴历的七月,赛鸽换羽过程已经悄然开始了,此时阳历在8月盛夏,热得狗都伸出舌头来喘气,哪有冷得需要换羽御寒的丝毫信息?看看节气,8月上旬一个立秋,下旬一个处暑(节气时间在阳历上日期时间是固定的),秋老虎逞凶的时候,气温不会给鸟类,包括赛鸽什么温度启示。但是,从阳历的6月21日“夏至”节气开始,白昼的时间即开始缩短,虽然我们浑然不觉,但是鸟类与兽类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已经周期性适应与固定了换羽换毛的启动时间,白昼缩短到一定时数,更换行为开始。虽然不是整齐到“一刀切”的程度,虽然它们并不懂得什么叫“节气”。
鸟兽的换羽换毛有两个作用,一为御寒,一为飞行,兽类只有前者一个功能,鸟类则两个功能都占着。除了换毛换羽,鸟兽们还有一个人们不易觉察到的行为,把自己吃胖,也为御寒,也为有体力和脂肪做为远距离飞行(迁徙南下)的消耗资本。鸟类秋季远距离飞行队伍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当年生幼鸟大量参与其中。我们举行秋季当年生幼鸽的比赛,就是基于当年幼鸽与野生幼鸟一样,也在秋季将赖以长距离飞行的十根主翼羽全部换成坚实的成条,而不是保留和利用形状、硬度都不及的乳条。
三、体力与“智力”的捆绑效应
理论上,当年生幼鸟和当年生幼鸽的十根大条全部更换完成,幼鸟幼鸽身体也在秋季收获季节和果实成熟季节,因大量进食而变得强壮,是为优秀迁徙飞行和秋季比赛时机。前者没有问题,迎合大自然的气候自然演进即可。后者不行,人工驯养的幼鸽,在秋季要举行多次比赛,一周一次,十分频密,多关赛还得不到很好的修养调整,连续征战。赛前阶段,还有连续不断的训练过程,等不到幼鸽体羽与飞羽的更换完毕。从六、七根大条更换时段,直到最终十根大条更换完毕的过程,就伴随着一次次的训放和比赛进行了。这是幼鸽不及野生幼鸟的地方。欧洲赛鸽强国,不提倡在秋季举行当年幼鸽赛,可能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动物园里饲养的迁徙性候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秋季换羽的过程,与野生条件下相同。整个过程因为生活条件优越,进行得很顺利,但是观察到它们换羽接近完成时段,这些鸟儿变得不安分了,跃跃欲试,频频飞腾,大有若不是笼舍阻挡,即刻一飞冲天迁徙南下的势头——那个迁徙启动时间是固定的,是本能,不需要引导教化启发,这个时机,与其主翼羽更换完毕的时间是伴随着的,水到渠成,目的一致,大自然的造化就是如此的天衣无缝!原来有种说法,是天上过境的候鸟的叫声,吸引了人工饲养的迁徙鸟类,激发它们的迁徙欲望。看起来很有道理,观察细致令人佩服,其实,即使是没有外界影响,鸟类体内的生物钟,也会自然转动到迁徙时间节点,就像养在深山里的一只小公鸡,没有老公鸡啼鸣的诱导,到了一定的时段,小公鸡就会自行啼鸣。
还有一种本能:迁徙鸟类一旦决定启程,全都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飞,路途如何选,每天飞行多少路程。它们飞错了方向的可能性,那是不存在的。综合几种数据分析,迁徙鸟身体的状况、羽翼的丰满、定向机制的打开,应该是同一时间里完成,全面具备了长途飞行的诸多条件。
同理,家养的幼鸽,在换羽完成时段,也是身体最强壮,飞行能力和定向能力最强的状态。许多鸽友有这样的经验和经历,条件具备,设置独立的幼鸽棚,全部驯养当年生的幼鸽,饲养、家飞、训练、比赛,反而比老幼鸽混养更方便、更简单,效果也更突出。幼鸽的定向能力,毋须老鸽引领,自然具备,纯属本能。有意思的是,综合以上,当年幼鸽定向能力与飞行能力的双时段,与主翼羽的更换完成是同步的,“可以从大条的更换状态上看出来”。把话说白了:我们以幼鸽主翼羽的更换完成,作为幼鸽的优秀比赛状态和时间。这个时间,除了翻看大量幼鸽的翅膀观察,还可以根据当地迁徙鸟类的主流过境时间予以判定。中国北方的华北、华东、中原一带,应该在阳历11月份之内,综合全球大气变暖对鸟类换羽与迁徙启动的微妙影响,准确说在11月中下旬。换完了主翼羽,当年幼鸽的飞行能力,会保持一段时间,天气不是太寒冷,举行比赛,尤其是当日归的适宜距程比赛,应该优于主翼羽参差不齐的时段。
四、人为的原因
这个题目,只限中国大陆鸽界,出了这个范围,是没有立足点的。如今,中国大陆赛鸽运动整体规模并无膨胀,但是给人的印象是如火如荼,动静很大。而且,赛鸽公棚的保有数量之多,乃国际鸽界之型奇迹。协会秋季竞翔大面积失鸽、赛鸽俱乐部秋季竞翔大面积失鸽、赛鸽公棚秋季训、赛,大面积失鸽的传闻更是不绝于耳,后者的影响面似乎更大,使得秋季大面积失鸽的声音,传得更响更远。
动静之大,是因为在中国大陆,赛鸽产业已经发育得相当完善,穷养鸽,纯娱乐消遣的过往养鸽模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淡化博彩意识,也不会重新返回到“小国寡民”式的养鸽模式上去了,参见世界赛鸽运动先进国家,即使博彩性质不是很突出,作为优种赛鸽的培育筛选,因陋就简的养鸽方式也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初级阶段的“完善”,还带有相当程度的不够完善。信鸽协会、俱乐部、公棚、个人赛鸽服务实体,在市场经济大氛围之下,开始相当激烈地争夺这块赛鸽活动的市场“蛋糕”,谁都想先下手切割,谁都想不失时机地割取更大的一块。
就以秋季训放来说,阳历8月份,正值赛鸽换羽“七零”(落)当口,还没到“八落”呢!性急的赛鸽车拥有者,就急不可耐地将箱笼吊上卡车,印发训放计划,两天一趟,甚至一天一趟地开始训练——鸽车一响,黄金万两。协会原本还矜持,认为时机不到,但是顾及训放市场被私营鸽车完全占据,敬陪末座则颗粒无收,半年一遇的训放市场蛋糕就被别人全吞了,于是事不宜迟,也接踵下发训放计划,争夺训放市场。鸽友们的心态分两种,一是懂得点儿时机火候的,拉开幼鸽翅膀看看参差不齐的大条,心里沉甸甸的,不上训放车吧?自己没有私训的条件,只好硬着头皮往训放车里塞;还有一种心态是全然不懂(也不问)训赛科学,秉持“不能让我的鸽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只要有训放的,我就上笼!还几个鸽车交替进行,“歇人不歇马(鸽)”。结果是先下手果然为强,提前训放的放鸽车,塞得满满的!近程训放即使大条不好,勉强也能回来,没跑出家飞半径的“外环圈儿”,远一点儿的路程,因为幼鸽的远程定向功能启动时机未到,就会出现丢得多的现象,大群训放还好一些,私训早了,群势小,更容易丢。
再者,令鸽友谈虎色变的腺病毒,诱发机制就是伤热中暑,天热挤笼过夜,势必中招!鸽子带上了病,就是舍内未见严重发作,也是路训不归的主要原因之一。训放丢了,鸽友个人负责,一是不可能都丢光,二是中国鸽界素来有个奇怪的昏庸口号:“只要别人有一羽回来的,就要检视自己的鸽子为什么不好!”如此这般,无论多么无厘头的训放时机,全军覆没只余一羽,就是选拔出了的!所以丢得多了,鸽友未必觉得不正常。但是训到一定时段,丢剩下的,要比赛了,一环扣一环,训早了,比赛也跟着提前,而且比赛站距离远,再丢一把,所剩无几。
公棚还不完全一样,公棚牵扯面更大,你长期按兵不动,远远盯着你的参赛鸽主说你不作为,训放次数少了,训、赛时间晚了……。养的时间长了,饲养费是个死数,不会增加,多喂一天粮食,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天凉了,鸽子吃得比夏季多一倍。探视时间到了,你还不能让鸽子饿着显得很不像样。夜长梦多,多耽误一天多一天的风险;还有就是别的公棚(高纬度地区)有动静了,预赛了!决赛了!有压力了,鸽主致电:人家都XX了,你棚咋没个响声?坐不住了。别的公棚放早了,丢多了,来了反压力,缺乏赛鸽科学底蕴的公棚决策者,误以为晚放会丢得更多,于是仓促决定,提前预、决赛,反正脱不了鱼死网破……糙好不济还有句古训给撑着腰: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五、对策分析
宏观地说,口气有点儿大:切实提高赛鸽组织决策人、主持人的赛鸽科学知识水平,整体带动中国竞翔界的科学运作能力,才能根本上转变违反科学规律的盲目举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大面积提高广大信鸽爱好者、参赛者的水平,是第二步,在决策人正确决策的数据验证下(还要屡次验证),普通参赛者才会认识和认可科学的放鸽规律,这是国情所决定。中国赛鸽组织的结构和一般习惯性格局,导致许多参赛者被动跟随组织行事,决策动议措施正确与否,多数人不能判断或者不予判断,事后才知端倪。所以,即使是错误的决策或决定,事先得到阻止或纠正的可能性很小。如此,就更显得决策层科学竞翔能力过关的重要性。
微观具体地讲,防止秋季大面积失鸽的理论原理很简单:适当推迟秋季训、赛时间和时机,将本地秋季重头赛事与秋季南迁候鸟主流过境时间相吻合,应该获得比较稳妥的结果。不过,中国版图辽阔,各地鸽协、公棚应当因地制宜,不能刻舟求剑。东北、西北地区,秋季极短,转瞬即逝,赛鸽组织难有从容的训赛计划和步骤,这个不是气候的问题,而是地域的问题,地域造成秋季是如此气候,秋赛还没拉满弓弦,冬季已经到了,天寒地冻。欧洲赛鸽主流国家荷兰、比利时的纬度,同在北半球,与中国吉林、黑龙江的数据相仿,粗略说就是气候应该与中国东北相似,但是西欧的气温没有中国北部凛冽,即便如此,那里秋季也不设赛事,赛鸽“猫冬”,休养生息。用这样的例子说服中国北部广大鸽友取消秋赛,在预见到的时期内,是不太可能的,只能做到心中有数,刻意适应。中国的东北、西北的赛鸽秋季竞翔,感觉总处于“何时开始都嫌晚,何时结束都不早”的状态,很不典型就是很典型,不想多说。
长江以南也不必多言,秋季训、赛可以从容开始,即使打到12月底(立冬俩月了),从气温和赛鸽羽条两方面说,都无问题。南方的软肋在于适宜的距离内,地形地貌所致,基本没有理想赛线。香港当初连年打千公里赛事,都是选择东线走沿海,安排在12月份的,其赛绩令大陆同好羡慕。某年仲冬笔者去广东出差,白天气温28°C,将冬衣直接换成夏衣。这里要提醒一句,赛鸽换羽不是因气温原因启动,而是昼夜光照时数的变化,不要天真推测:既然这么暖和,赛鸽就不必换羽了……
中原温带的问题稍显复杂,秋季很明显,足够此地秋赛忙乎一阵子的了,公棚也多,问题的重点在这一片地域。缺条强制飞行,对赛鸽尤其是当年幼鸽来说,是一种应激反应(台湾地区称“紧迫”),应激状态下,影响幼鸽主翼羽更换过程,直说就是阻滞和延误效应。有经验且细心的鸽友会注意到,换羽换条期间频繁训放的鸽子,换羽不利。“七零”是阳历8月,“八落”是阳历9月,为什么要驱使幼鸽上路频繁训放?这两个月让它们正常家飞顺利换羽不更好么?“九齐”(大条基本上换齐了,在阳历10月)的时段训放,条羽给力,鸽体健壮,训练效果更好,训练次数频密一点也能更好地承受。整个10月,平均3天训一次,还能训10次呢!怎么还训不到200公里?“十美”的结局,出现在阳历11月,俗话说:十月(指阴历)还有个小阳春,说的就是这个时段,即使冷空气来潮降温,几天过后还会回升,大地的阳气还未耗尽。11月就作为比赛月安排,每周一次理论上有4次,可以了,不要贪多。中原的北部,可以从10月下旬开始比赛;中原的南部,可以打到12月份,次数适当增加。建议中原一带的赛鸽公棚群,将预决赛的时间,都纳入阳历11月份。这是科学规律界定的局面,至于“市场经济”意识驱使下的做法,极有可能与科学规律冲突,这里只点到不展开。笔者所在地居于北纬36°线附近,数年来有“冬季杯”比赛作为秋赛的压轴戏,时间总在12月份之内了。其实,整个中国的“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者8日,那时可以认为冬季已经开始了。整个“秋赛”其实相当一部分都是在冬季进行的,都是“冬季杯”,谁还感到是在冬季了?因此,不要死抠节气的名称,因地制宜,把握气候和物候演进规律,科学竞翔,应当明显减少赛鸽丢失数量。
至于太阳磁暴、局部小震级地震、异常天象、军事演习电子辐射集中等等,这些鸽友总结推测的、造成秋季大面积失鸽的“原因”,笔者认为是短暂局部影响,不会是固定的主流原因和总根源,其直接干扰影响的数据,还有待搜集验证,也非笔者所能细致阐释,这里就不加评判了,以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行为出现。以上个人分析的秋赛失鸽原因,也难免孤陋寡闻、挂一漏万、偏颇一隅,请各位同好不吝指正。